区块链领域能否产生诺贝尔奖?

导语:区块链从诞生以来,无论是信用理念、底层技术甚至社会思潮对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随着区块链的进一步发展,能否在区块链领域产生诺贝尔奖,值得期待。

2008年中本聪提出了比特币的设想并付诸于实践,比特币网络在无管理中心的方式下稳定运行了近10年的时间,人们在惊叹于比特币的精巧设计同时,支撑比特币的底层区块链技术也逐步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虽然虚拟货币目前受到各国政府的强力监管,区块链却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区块链由于去中心化、匿名性、透明性及可追溯性、安全性高等特点,已经逐步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按照目前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假如未来真要给区块链颁奖,最有可能在经济学奖、物理学奖或和平奖三个领域,这源于区块链在这三个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并且正在影响着全人类。

经济学奖:信用理念重塑金融秩序

在2018年ChainXchange区块链大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结合人类社会如何从岩石、鹅卵石发展到黄金和白银,再到纸币,最后到数字货币的历史,给出“黄金已经死了……比特币比黄金更具实用性,而且有可能在未来更具价值”的预判。

金融经济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作为数字货币领域目前最重要的技术范式之一,区块链技术对金融的发展来说不仅是数字货币的载体技术的重要变革和重大创新,而且也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以国家信用背书的货币不会因为货币的载体是贝壳还是纸币而有所损失,而以先进的区块链技术为载体的数字货币也不会因为技术的复杂和创新而获取信用,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最基本的常识。

现代金融体系之所以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风险的不可控及高成本,具体表现如信用基础的缺乏、风险预期的提升等。而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机制和不可篡改的特点,恰好能弥补互联网金融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让互联网金融的环境变得更加安全、透明、高效,并且在跨境支付、数字票据、权益证明、征信管理、审计保险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在这种趋势下,9月10日,聚焦区块链技术研究的Cryptic Labs特聘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加入其经济顾问委员会,来提供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意见,以解决区块链内部运作的当前问题,以及更好地发挥区块链的潜力。另外德勤在2018年进行的区块链调查显示,超过70%的高管认为自己在区块链领域虽称不上专家,但至少有一定的了解。

未来,随着更多区块链工具的应用,区块链势必重塑金融秩序,带来经济学的巨大革命。

物理学奖:底层技术推动信息技术革命

2018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提出,在社会开放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巨变,这当中数据才是关键,是推动全球社会进行创新的王道。

目前,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是整个信息技术行业中最重要的三大基础技术,均与数据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将来,要使信息技术真正能够得到跨越发展,必须重视基础科学,既需要物理学,又需要数学,因为物理和数学跟信息技术革命有紧密的联系。

在今天的世界,个人会产生出很多数据,个人的基因数据、医疗数据、教育数据、行为数据等,这是发展人工智能特别需要的。很多数据都是掌握在中心机构里面,没有达到真正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的产生,能够产生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市场,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所提到的,如同当年TCP/IP、Packet Swtiching 能够打败AT&T这样的巨人,区块链又让一个网络去中心化的时代来临,人和人之间又可以通过区块链回到一种P2P的交流方法,更加神奇的是,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换价值。

而从目前的技术来看,整个区块链和整个信息技术领域里面最基础的东西,是基础数学,是能在数据市场里面保护个人隐私,又能够做出合理的统计性的计算。此外,用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来讲,达成共识就好比大家都同意同一个“账本”,相当于在物理学里面,磁铁本来是杂乱无章的,但到了铁磁态里面它们指向的方向都是同一样的,这个状态的熵远远比杂乱无章的熵要小,这是典型的熵减现象。

这种在区块链上能达到一个共识系统背后是算法,需要消耗能量。这件事情听起来不合理,账户为什么要耗费能量,但从物理学第二定理来讲,这是非常合理的一件事情,因为达成共识本身是熵减,但整个世界的熵一定要增加,所以在达成共识的同时一定要把另外一些熵排除出去,这对于当前物理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并给整个信息技术行业提供广阔的全新发展前景。

和平奖:“去中心”的社会思潮提升社会效率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大部分社会场景、大多历史阶段都是按照“中心化”模式运行,即将权力和职能集中于某一组织或个人,由其来统一安排生产和生活,大至国家政权制度,小至家庭事务管理,基本都采用这一模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其能够满足有效调配利用资源、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之需要。

但是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发展进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心化”的组织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以政府机构为例,以科层制为组织架构的政府机构基本按照“管理——规制”的模式对社会和公共事务实行管理。这一模式除了效率低下的问题之外,还会出现由于权力集中而滋生的权力寻租以及因信息不透明而导致的公平危机等问题。“去中心化”成为变革旧有模式的一项有益尝试,其呼声和应用需求日益增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在彭博电视讲话时表示,人们对比特币的反应是一场社会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区块链“自治性”的特点有助于政府摒弃传统的“管理——规制”模式而遵循“治理——服务”理念。所谓“自治性”是指所有参与到区块链系统中的节点均遵循同一共识机制,不受任何人干预,自由地交换、记载、更新数据,自发地共同维护整个区块链系统的信息可靠和安全,因此,“自治性”也可称为“共治性”,即每个参与者并非是完全分散的原子型存在,而是共识机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学者梅兰妮·斯万(Melanie Swan)在《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区块链时代下DAS去中心化自治社会的蓝图,区块链技术将多方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共治理的对话平台,使他们通过共识机制公开民主地达成决策、解决问题,分布式的群体智慧终将替代结构繁杂的中心化层级管理模式。

在这种条件下,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平台一方面促使政务公开、透明、高效,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了系统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公众与市场、政府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在互信互助的基础上有效沟通、深度对话,形成共治状态,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无疑,随着区块链技术与理念的进步,未来将会对现有社会秩序和格局进行革新和重塑,这将极大地降低社会成本,并且会消除更多的社会矛盾,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更加高效的社会。

本文来源: 金色财经 文章作者: 潘鹏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币圈财经 » 区块链领域能否产生诺贝尔奖?

赞 (0)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