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观后:比特币的宿命是向死而生

今年的暑期档两部电影很有意思,名字连起来就勾勒出某种情态,琢磨一下还蛮有意思的。

一部叫做《Dying to Survive》,一部叫做《邪不压正》。

简直是当下很多行业的预言。

前者目前已经创造了创造了2万篇10w+,已经有很多篇文章翻来覆去讲它的现实意义,对此币少(ID:币可不少)不想多赘言,只是想聊聊大家可能忽略的、电影里没有过多发挥、但也至关重要的问题。

电影里有个主要冲突时因为买不起原版2w多一瓶的药,程勇为众多病友去印度代购平价版仿制药。

真正的药神其实是开发出靶向药,但在电影中被稍微妖魔化的那家外资制药公司。

比起所谓的药神,程勇起到的作用,更像是掮客或者是中介性质。

而在现实中,细节更加立体——

程勇的原型陆勇是无锡一家手套纺织厂的老板,他自己就是慢粒白血病患者,因为需要跨国交易,去淘宝上购买了具有国际汇款功能的信用卡,病友往卡里打钱,印度制药厂收到钱之后寄药。

后来陆勇被捕的罪名是“妨碍信用卡管理秩序”和“销售假药”,后来这两项指控都被检方撤消了。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疑惑,为什么病人自己不能直接去印度买到药呢?

非要通过陆勇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实现呢?

如果说人人都能看得起病这个美好世界离我们太遥远了,那我们能不能先抵达人人都能去印度买药这个目标呢?

这个目标下,我们实际上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能不能构建一个跨时区、跨地域点对点进行价值交换的世界呢?

这不就是区块链比特币白皮书里写的世界么——全球范围内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人类对于价值交换的需求一直是在不断升级的,这种升级进一步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在世界里上,已经发生过三轮这样的文明升级了。

第一轮升级,是个人对于跨地域信息的剧烈渴求而推动的。

因为被山脉海洋的隔绝,人类的认知、贸易都是割裂的,这个时候感觉走出村落、爬过高山、飘过海洋的人,是第一批的勇者,他们沿路收集信息,互通有无,实现了人类对于五大洲四大洋的基础认知,勾连起跨区交易。

第二轮升级是个人对于跨地域物流交易的需求推动的。

东西方历史上都出名的航海时期,因为造船技术的跃进,使得跨地域物流交易必然是以国家的名义首先实行。

我们都知道,开放沿海通商会带来繁荣,闭关政策会带来萧条。

因为当时的趋势就是如此,要么就是大家开放市场,进行货物通商,要不然就是靠战争打开紧闭的国门。

第三轮升级是互联网带来的点对点1.0版本。

之所以称之为1.0版本是因为互联网在点对点上,最终还是异化了。

互联网时代的初衷就是局域网下的点对点,但是随着技术的升级,变得越来越巨头化、垄断化。

所以中本聪的区块链比特币白皮书一出,从者如云。

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地解决思路——如何进行跨区域的价值结算与支付。

大概率的,区块链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轮升级。

谁能实现这个需求,谁就率先抵达了未来。

会做这个预测并不是说只有区块链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是说从目前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区块链无论是从价值观还是技术上,都是和未来需求匹配度最高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币,个人如果要实现跨国的价值结算和支付,是要跨越很多门槛的,在兑换过程中也是会产生价值的损耗,于是很容易产生电影中的情况,一方面是你想付钱,但是别人收不到,另一方面是在货币支付过程中,你必然要承担价值兑换所产生的浮动损耗。

那么有没有一种比较恒定的货币体系,能够实现任何时间、任何个体之间的价值支付呢?

这就是中本聪创造比特币的初衷——构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点对点支付系统。

所以你看到没有,币少真正想要强调的不是比特币会成为未来大势,而是这种点对点的全球支付结算系统,会成为未来的伟大产物。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叫比特币也好叫别的什么也罢,都是为了这个时代来临而做的准备工作。

取消中介、没有代购、无需隔离,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支付环境,而这个支付环境,是必然会发生的。

契合了这个大势,则昌。

违逆了这个大势,则亡。

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论著《存在与时间》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向死而生。

比特币已经被宣告死亡了300多次,很多传统金融行业的大佬们亲自为比特币发布了讣告,但是神奇的是,比特币每每都能从自己的追悼会现场,垂死梦中惊坐起。

比特币会迎来它的第400次死亡吗?

以目前的情况看,会的,死亡次数肯定不止400次,它还会死亡很多次——

直到新世界的真正降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币圈财经 » 《我不是药神》观后:比特币的宿命是向死而生

赞 (0)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